不要期待楼市调控会松绑

2018-01-16 10:10:27     来源: 证券时报       关注

  近期,地方政府挤GDP水分的情况开始增多。这表明唯GDP政绩观在改变,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在增强。

  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风向似有变化,楼市调控放松的传闻四起,某房地产大佬预期今年房价大幅上涨的消息广为传播却难辨真假,吸引人才落户竞争与购房资格定向微调相结合,这些或真或假、有实有虚的纷繁信息开始搅动着楼市过度敏感的神经,归根结底无非是要通过引导各种舆论焦点试图扭转当前楼市风向,营造房价再度明显上涨的氛围。但时过境迁,房价再度明显上涨的空间已极大收缩,“房住不炒”已奠定了楼市运行主基调,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也减少了房地产业与稳增长的内在联系,强金融监管环境下金融去杠杆将有效管控资金总闸门,住房投资炒作已失去基础。

  从政策环境看,习总书记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后,“房住不炒”不仅深入人心,成为各级政府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且也在举世瞩目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确认,这决定了新时代我国住房政策的总体方向。“分类调控和因城施策”,是在楼市风向不变的情况下,各地对现有政策措施进行微调,以有效调节区域性住房供求关系,这也是我国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所决定,“一刀切”的政策与地方区域性情况难免会存在冲突。从近期各地微调的情况看,并没有也不太可能会偏离或背离“房住不炒”的楼市风向。

  从地方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看,过去所熟悉的房地产与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内在联系并非牢不可破。近期,地方政府挤GDP水分的情况开始增多。这表明唯GDP政绩观的市场在改变,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在增强。过去几年实践也有经验教训,虽然房地产固然可以给地方经济增长带来支撑,但支撑力度逐年下降,而房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社会民生、金融风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加快积累。高房价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民生焦点问题,威胁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稳定,也是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拦路虎。虽然若干地方政府吸引人才落户放松了购房资格,但若房价超出新就业大学生家庭购买力,实际上也很难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可见,当前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可能会打破过去地方稳增长和房地产业依赖的内在逻辑。

  从资金面看,房价明显上涨的空间几乎不存在。2017年可以说是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真正的拐点。美国加息步伐坚定,欧洲中央银行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的预期升温,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抬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降至个位数。值得注意的是,在管控货币供应总闸门的同时,我国金融监管环境全面趋严。从2017年银监会“三、三、四”开始,证监会、保监会也相继强化了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进程有序推进。在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银行同业、通道、委外业务降速明显。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其余额分别比年初减少2.8万亿元和8306亿元。2017前11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同业理财累计净减3万亿元,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年初减少5888亿元。银行委托贷款中的“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89亿元,表外业务增速由过去的50%以上降到19%。特别是近期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以及近期证监会对资产管理通道业务的限制,过去通过资产管理业务为房地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通道基本已经堵死。经过2016年以来出现一定狂热的居民加杠杆后,已经累积了较高风险,未来再度加杠杆的空间极度狭小。而高房价所形成的巨大名义资产价值泡沫,其风险却是容不得半点小觑。

  当前保持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力避免大起大落,实际上已经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出发点仍是“房住不炒”,但施策要做到稳妥有效,要基于对区域性住房供求关系的深入准确把握。同时也要有效引导舆论方向,防止个别媒体炒作外溢形成社会舆论焦点,进而影响市场预期,对“房住不炒”方向形成一定程度扰动。最后,要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形成新政绩观,将追求经济发展质量成为首要目标,彻底放弃房地产业路径依赖。


资讯监督:林颖 17739761747

资讯投诉:田甜 15981879377

标签: 楼市 调控
  •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原创内容版权归中钢网所有,转载请取得书面授权,且中钢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违背原创内容原意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E-mail:kf@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