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滑值得警惕

2018-05-22 09:21:02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关注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只增长1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大幅下降10.5个百分点,这是2013年以来月度最大降幅。其中,一季度,交通运输投资只增长9.7%,增速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水利投资只增长10.1%,增速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城市建设投资只增长13.4%,增速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2016—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40%提高到60%,基础设施投资是当前投资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下滑到7.5%的较低水平,如果基础设施投资这个引擎失速甚至熄火,其形成的需求缺口尚无其它产业投资能够填补,不仅全年投资增长形势堪忧,也会给制造业投资增长的恢复和新动能的积累带来不利影响。

  政策环境变化影响投资活动正常进行

  基础设施是政府主要投资领域,投资额通常占政府投资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也特别重视这一领域的投资增长,今年又是“十九大”换届后的第一年,地方政府投资意愿强烈。基础设施类投资增速急降不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而是政策约束大,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投。近期,地方政府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应该说,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地方政府的正常投融资活动造成伤害。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警惕。

  一是强行突击整改导致在建项目陷入困境。目前,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融资、不规范融资担保等行为进行突击整改,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投资活动陷入困境。一些政府项目不得不寻找短期替代融资方式,甚至被迫提前还贷,无形中增加了融资成本;一些重点项目因为资金无法接续形成“半拉子”工程,部分中西部省份陆续暂停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

  二是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受到严格限制。目前,融资平台仍然承担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融资和运营职能,公共投资职能尚无其他主体能够替代。但是,政策文件基本堵死了土地融资的口子,基金、信托等表外融资渠道也被封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又出现“急刹车”,融资平台难以获得新的融资,很容易造成融资平台的资金链条断裂,影响政府项目的实施。

  三是开正门政策尚难以满足融资需要。尽管近年来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大幅增加,仍然无法满足地方投资与建设的实际需要;土地储备等专项债品种的推出只是压缩了原有融资工具的空间,并未有效增加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各地增长支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扩大与融资渠道受限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激化。

  探索适合地方政府需要的融资新机制

  处理好“新与旧”“破与立”的关系,既要体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又要体现出创新的突破性,实现控风险与促发展两者间的平衡。

  一是保障政府投资在建项目的融资需要。积极支持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需要,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适当放宽城投债的发行审核限制,为政府项目融资提供便利;发挥好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满足新建项目融资需求,化解存量项目债务风险;增强融资担保机构的实力,为政府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二是分类承接受政策影响项目的融资需求。新政策下,并非所有项目都严重违规,对于占多数的违规程度较轻的政府项目,中央监管部门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进行接洽,通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扩大政府基金投入等方式,分类承接和有效疏解被政策影响的融资需求,着重解决重点优质项目的特殊问题,降低政策对政府项目的负面冲击。

  三是开好合法合规举债前门。面对地方政府巨大的融资需求和债务压力,目前的债券增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应积极扩张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发行规模,满足地方政府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要逐步探索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地方债券总量、市场调控型的地方债制度,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与负债情况,由市县或城市政府自主发行市政债。

  四是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通过注入各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方式,壮大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提高其资信等级;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以及收费权益转让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兼并、改制重组等方式完善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其市场化运营能力、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

  五是探索政府项目的综合开发模式。采取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模式,地方政府与城市运营商就城市开发达成合作协议,在规定的合作年限内,城市运营商负责某些区块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将“公益性项目+经营性物业”的整体用地模式,扩展到地方的道路、水利、教育、医疗等公益项目建设中。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资讯监督:林颖 17739761747

资讯投诉:田甜 15981879377

标签: 基础 设施
  •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原创内容版权归中钢网所有,转载请取得书面授权,且中钢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违背原创内容原意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E-mail:kf@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