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

资讯 > 产经新闻 > 汽车 > 正文

江淮汽车:在创新开放合作中寻共赢

2018-05-22 12:06:07     来源: 中钢网资讯研究院       关注

  “开放”成为当前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就在不久前的博鳌论坛上,已经释放出进一步开放的明确信号。我国将进一步放开汽车业的外资股比限制,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降低汽车的进口关税。

  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业受到的影响以及应如何应对等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国产汽车品牌的代表,江淮汽车如何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日前,江淮汽车总经理项兴初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汽车产业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在汽车产业国内国外的竞争都步入白热化阶段的背景下,一定要加强价值链资源的优势互补、整合和利用,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在创新开放合作中寻找共赢之路。

  观大势:汽车产业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

  项兴初表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前期的产业政策成效卓然,一些外资品牌进入中国,与本土的品牌进行合资。这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人才、供应链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我国自主品牌中,也有一些汽车企业在细分市场中有着非常强的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前期的产业政策也为汽车产业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短时间来讲,股比放开及大幅降低汽车关税,对中国汽车品牌一定会产生冲击,不过不同的企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项兴初说,在股比放开的政策之下,外资企业可能会收回股权,也可能会再去建立新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实现新一轮的布局,所以那些与外资企业合资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而对于江淮汽车这类目前为止在传统燃油车上还没有整车合资的企业来讲,并不会遭受直接的冲击。

  “间接冲击一定会有,主要表现在市场上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他举例说:“大幅降低汽车关税,跨国公司会去衡量性价比,某一车型是选择在中国生产还是从其他国家整车进口更划算。这些公司一定会去寻求比原来合资模式下更低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收益,提升品牌影响力。”而对于那些没有合资的本土品牌来说,竞争的加剧将会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政策的重大变化,汽车产业的淘汰赛将会加剧,兼并重组将会愈加激烈,这是短时间内会出现的阵痛。

  如何应对开放带来的阵痛?项兴初说,从长期来看,能够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中国汽车企业一定是具有了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现在我们的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安全标准,包括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要求,都是走在全球前列的。我们的国六B已经是全球最严的标准了。我们的标准完全可以覆盖到那些低标准的国家。因此,这些政策对于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长远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利好。”

  在他看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应围绕着汽车的综合性产业政策进一步统筹和谋划,要把眼光放长远。“在中国市场,我们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就不能去鼓励高排量、高能耗的产品,而是要鼓励低能耗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包括对电动车的能耗要求及安全性要求,还要有更高更严的标准。虽然我们能够看到竞争的加剧,但标准的提升一定会有利于本土品牌的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对领先技术的投入,避免拿来主义。“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品牌更要积极作为,积极谋划,积极布局,在新的环境中抢占先机。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如何抓好创新,如何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一步一个脚印前行。”项兴初说。

  练内功:打造一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起步较晚,技术与国外大型跨国集团相比确实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整车零部件上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这为中国汽车品牌整体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是非常喜爱的,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就是基于对上述两个层面的观察思考,江淮汽车在打造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进行了布局。项兴初介绍,在战术层面,首先要抓好客户价值导向的技术创新,准确识别客户的痛点,把先进技术转化为客户的价值。比如在发动机领域,江淮汽车已经掌握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双VVT等技术。在去年年底,江淮汽车又推出了一款搭载48V电机的微混动力,搭载到MPV车型上,节油率非常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江淮汽车在安全基础上不断提升客户的驾乘体验。比如围绕三元电池的热失控安全上,江淮汽车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了电池液冷技术,突破了热失控的重大安全课题,搭载这一技术的江淮iEV7S、iEVA50车型已陆续投放市场;其次是要做到品质可靠,不仅是新车的品质,更要去关注车辆在使用数年后的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提高产品设计上的技术标准,在工艺装备上下大功夫,与一流企业合作优化供应链,升级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升品牌;最后是要实现服务满意。江淮汽车在内部采取了系统化的推进方法,要把对消费者的承诺落实到系统化的管控中去,在服务领域也要建设自己的服务品牌,争取最大限度提升消费者体验。

  在战略层面,一是开放合作发展。当前汽车产业在国内国外的竞争都步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一定要加强整个价值链资源的优势互补、整合和利用。在整车方面和零部件方面,江淮汽车都会和一些优秀企业合资合作,在强化资源的同时对好的方法进行借鉴,借力提升品牌。最近几年,江淮汽车和大众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已经正式成立,今年下半年会有首款车投放市场,同时基于双方良好的信任关系,双方在多用途车上面积极探讨新的合作,围绕MPV、皮卡、电动轻卡销售和研发等。同时,江淮汽车也积极地拥抱互联网,比如和蔚来汽车的合作。

  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江淮汽车在整体上市时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去年年底,国资委又批准了江淮汽车的期权激励计划。此外,重卡汽车作为混改的试点项目也得到了批准,接下来将大力推进。同时,江淮汽车还要去思考、去谋划,如何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人才的集聚和已有人才的保持,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长期发展的良性互动,在营销、服务等环节,也要有新的创新举措。

  据介绍,江淮汽车从2006年就启动了全员劳动关系的身份置换。此后成立新的集团公司,7000多个置换员工就持有了集团公司的一部分股份。

  项兴初表示,江淮汽车一路走来,包括轻卡汽车在内的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我们梳理了几个版块的业务,提出了“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发展战略。随着现在汽车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商用车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对于江淮汽车而言,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商用车领域。把产品做好,把品质控好,把服务做好,精准识别消费者定位,用心去做,就能做出来。

  项兴初说:“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待新兴业务,比如说我们能否启用一种孵化器的模式。比如一些互联网企业,他们通过一些想法吸引投资,之后再去寻找团队和资源去落实这个项目,我认为江淮汽车也要思考新的模式在哪里,新的架构是什么样的,要怎么去围绕着我们的战略、和要培育的核心能力来创新集聚资源的方式方法,创新人才机制。”

  走出去:抓住“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江淮汽车也积极布局海外。自1990年,首批江淮轻卡出口至玻利维亚,拉开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帷幕。截至目前,江淮汽车累计出口超过58万辆,已建立覆盖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西南亚和东欧1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构建全球700多家营销服务网点。

  海外市场无疑在江淮的国际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江淮的海外之路还要继续扩大,聚焦到一些主流市场。同时,对于海外的一些高端市场,也要通过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的技术去取得突破,创新战略发展模式。

  在项兴初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正为国内汽车企业开启新的巨大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沿线国家吸引中国资本和管理资源,助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有着吸引中国汽车产业资本、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资源进入的内生性需求;而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积累和进步,也具备了面向世界市场的经营能力。”

  与此同时,项兴初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需求结构和层次上与中国市场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中国市场的地理多样性及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中国市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具备非常强的代表性,而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和消费升级也决定了中国汽车产品能以更高的性价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他表示,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江淮汽车也会积极响应倡议,持续加大对沿线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

  一是坚持协作包容,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充分尊重各国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共同研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握“五通”机遇,打造产业合作新平台。“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在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2017全年,江淮汽车实现出口6.5万辆,同比增长15%,累计销量已突破52万辆,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30多个,2017年出口量3.8万辆,约占江淮汽车出口总量的60%,近三年累计出口超过11万辆,对公司的效益和品牌提升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讯监督:林颖 17739761747

资讯投诉:田甜 15981879377

标签: 汽车
  •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原创内容版权归中钢网所有,转载请取得书面授权,且中钢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违背原创内容原意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E-mail:kf@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