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制造业改革舞台上的“领舞者”

2018-10-10 17:16:13     来源: 中钢网       关注

    2017年8月,搜狐财经曾指出,未来5年,中国制造业的十个方向和三大转型。在我国造业的四次大的转型中,制造业在它环境复杂、阻碍众多的改革之路上步步维艰。

  1949-1978 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时期

  1978-1992 [轻小集加]的乡镇工业+专业市场时期

  1992-1998 服装/饮料和家电产业的崛起时期

  1998-2015 汽车+房产 Made in china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可谓是最辛苦的,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制造业共经历了4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从1978年开始,也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际,被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年之前是以中国以军工优先,之后,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贯彻和深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民生建设,提速轻工业发展。

  1978年,我国的制造业非常落后,1978-1992年期间,当时,乡镇企业了完成第一次转型,而不是国有企业,也因此乡镇企业成为了此次转型的主力军。那一时期,乡镇企业用4年的时间进行转型,特别是轻小集加,轻工业,小企业,集体经济,加工业。

  1992年,我国开启新航向,开始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从此,我国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1988年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中国改革十年,最大的意外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已经撑起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与贡献不容小觑。钢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保障经济体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钢铁业有效支撑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性物资保障。

  当前,面对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在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后所产生的新要求下,中国钢铁业新一轮的深层次改革已经开始。各新举措的推行,将对钢铁业的产品多样化、产业调整与升级等传统内容,以及功能定位、市场调整、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等作出新的要求。

  钢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支柱型行业,它既是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经济深化改革的风向标。钢铁业应主动承担起中国制造业改革的引领者角色。

  钢铁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的创新改革,受到外部竞争环境压力加剧和内部经济发展要求的提升影响。同时,在内外双重影响下,也为新改革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积极因素。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制造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已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制造业改革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结果。中国制造业的改革将综合引入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更为重视消费需求对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及生产质量。

  工业化进程与钢铁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我国钢铁行业在产量上的增长,也反映出相关技术含量的同步增长,并相应带动钢铁产品的多样化、精品化发展。应该说,这是中国钢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重要成绩之一,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创造了重要的保障条件。但是,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还需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提升。

  一、适应新的经济条件及市场竞争,钢铁业的部分技术亟须改进或完善。

  二、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不具备规模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节能环保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据国内学者称,“评价钢铁产业的利润,应充分考虑产业的社会成本,并进行合理扣除;同时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应突出低成本优势的培育,发展绿色钢铁和节约型钢铁,提高进口资源成本控制能力”。

  在我国钢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结构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钢铁业的转型发展也将成为我国制造业整体结构转型舞台上的“领舞者”。

  钢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数十载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质量不过关、技术不够全面的发展难题,始终制约我国钢铁业的发展。未来,我国钢铁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正处于非常时期,科技创新、多元发展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从客观方面说,影响我国钢铁业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仍是我国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态势下,我国钢铁业在产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能增量,提升既有存量的质量与水平也成为企业发展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的战略调整,在“互联网+”催生的新商机下,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是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依靠高端产品的研发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提升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行业间的协同调整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8年将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以科技创新战略为驱动,大力创新与变革,构建中国钢铁业的合理布局。在我国,钢铁业的产能分布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显著格局。凭借“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契机,我国将“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六大经济合作走廊和若干海上重要战略节点”。未来我国钢铁业的产能布局应更为偏重“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地区及交通沿线,同时结合考虑铁矿石、煤炭等与钢铁生产直接关联的资源分布等因素,借助特有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运输条件,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钢铁业发展创造一定的新竞争优势。此外,淘汰落后产能需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钢铁产能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并不能成为产能重新布局重要手段,更不能阻碍钢铁业的正常发展。实现产能与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最优组合才是优化产能的出路。

  加强内外统筹,推进国际合作,为钢铁业发展注入正能量。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构思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得到完善,也为经济的转型发展和钢铁业的改革前行提供了动力保证。在“一带一路”大政方针影响下,我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并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钢铁业将全程参与落实及互联互通相关工程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市场机遇与功能定位。

  除“一带一路”倡议之外,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规划也会为国内钢铁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外部机遇。企业只有拥有国际化市场、客户、资源,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国内优势,推动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对外产能合作”。意见的发布,把我国钢铁业的对外合作再度拔高至国家的战略规划层面,并成为引领中国对外产能合作的标杆性行业。让企业“走出去”、加大国际投资和国际化发展,对打造钢铁强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钢铁业在新常态下改革的新特点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条件下的积极作为,对我国经济的机构转型发展质量等方面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制造业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推进结构性改革、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是当务之急。

  此外,明确的战略路径和领先的技术要求也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钢铁行业新的改革特点。近些年,我国钢铁业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改革中,存量和增量的改革也将成为此次改革实施的基本路径。寻找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产能,对过剩产能进行适度削减与调整以保证国内产能的合理发展,积极导入并反映科技进步的具体成果,确保新兴产能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改革将会更多地引入高技术标准、注重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努力创造一个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经济的制造大国,为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我国钢铁业“严冬”期的影响下,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深层次结构调整也进入关键期,在以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实现钢铁业的振兴,纪要指标以求稳定发展维持自身运营,有要治本以求长远动力。总结经验、凝聚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深层次调整优化,对钢铁产业转型、重新上阵有重大意义。

  国际钢铁需求量的减少以及国内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钢铁行业有效削减过剩钢铁产能,推动转型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极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此外,为促进相关地区的钢铁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节约下来的闲余资金等,将更多流向西部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同时,为使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变得更合理、更高效,以及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市场竞争的变动,我国钢铁行业以客户需求为主的“以需定供”特征也越来越显著。个性化的钢铁生产和经营模式,将为我国钢铁行业注入新的血液。

  基于中国制造业市场现状和改革的总体认识,中国钢铁业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与制造业整体改革的要求相契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钢特铁行业特有的个性特征。

  (文中涉及图片及部分资料和数据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监督:林颖 17739761747

资讯投诉:田甜 15981879377

标签: 钢铁业 引领 中国制造业改革
  •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原创内容版权归中钢网所有,转载请取得书面授权,且中钢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违背原创内容原意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E-mail:kf@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