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钢企完全有能力“走出去”

2016-03-14 16:38:47     来源: 中钢网整合       关注

  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钢铁行业一直被产能过剩、效益低下所困扰,钢铁企业自喻为“过冬”。

  2012年以前,民营老板们觉得这是周期性的,咬咬牙,挺两年就过去了,没曾想都四年了,还在过冬,而且越来越冷,于是老板们开始认真思考,觉得不是周期性的,而是规律性使然。

  因此,从2012年开始,民营钢铁企业不再追求规模,产量增幅由2012年的21%直线下降到去年的1.16%;钢铁投资积极性迅速衰退,投资增幅由 2008年28%下降到2013年的4%,去年进一步降低。即使投资,也主要是工艺配套和节能环保。民营老板们普遍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有少量企业出局,一批小企业关闭停产。矿山企业已经有三分之二以上关停。但出局的和关停的都是因为长期亏损,或盲目扩张,投资失误,资金链断裂。而不是因为环保不过关,也不是因为政府强行关闭。

  据统计,目前我国仍有约1亿-2亿吨优质产能处于富余状态。与国内产能富余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开始兴起,钢材需求快速增长,而钢铁产能却严重短缺。

  推动国内富余产能“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产能不足地区开展合作,是双方互利共赢的最佳选择。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企业在工艺技术装备、生产效率、成本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与中国钢铁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完全有能力“走出去”。

  目前,德龙、沙钢、中天、石横、方大特钢等一批民营企业已商定联合起来,建立民营钢铁“一带一路”基金,拟在缅甸筹建中国工业园区,建设200万吨长材、型材和配套的发电项目。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将会有更多的钢铁企业陆续走向国际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钢铁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所需的多数是资源、能源、电力、钢铁、建材、物流等关联行业配套建设,而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也 存在一轰而上的风险。同时,为了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市场,现在国内金融机构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严格控制信贷,各银行原有的专项贷款已经停止。有些已“走出去”的钢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德龙钢铁集团等,为了将国内的产能和设备转移到国外,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但却得不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任何贷款,举步艰难。

  建议相关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钢铁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实行专项封闭贷款,专款专用,并实行“一站式”审批,提高钢铁企业的融资效率。国家以财政出资或丝路基金参股的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参与,建立钢铁行业“一带一路”基金,定向支持钢铁企业海外并购业务,拓宽钢铁企业融资渠道。


资讯监督:林颖 17739761747

资讯投诉:田甜 15981879377

标签: 民营钢企
  •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直接决策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原创内容版权归中钢网所有,转载请取得书面授权,且中钢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违背原创内容原意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Copyright © 2005 - 2024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E-mail:kf@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121号